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绿园区立足“精准”办妥民生大小事

发布时间: 2018-11-12
来源:先锋网
字体显示【
打印
分享



居民到同心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办理失业就业证,享受“一门式、一张网”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

康复师上门帮马志学做训练,这是绿园区残联提供的免费家庭康复服务。


“老马就听康复师的话,康复训练有时候是挺累的,但只要康复师在,让他做多少组康复动作都可以,他就是觉得人家专业”

“现在办业务都以分钟为时间单位了,我本来请了一天假来办就业失业证,结果才十分钟就办完了”

“楼道统一装了声控灯后,我们的心也亮堂了”

……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画面,却共同传递着一种心绪:“家门口”的贴心服务让幸福升温。

不断延伸服务触角的“一张网”,走进家家户户的专业服务,“黑楼道”亮化工程……一件件扣准脉门的民生实事,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幸福计划,就这样在绿园区大街小巷蔓延开来,带着名为“幸福”的礼物,敲响一户户家门。

延伸“一张网”

坐等结果送上门

一手拿着崭新的老年证,一手竖起大姆指,同心街道居民王洁将所有的感激都灌注到这个大大的“赞”上。“我走路不方便,就一直拖着没去办老年证,没想到没出家门一步,你们全帮我办好了。”日前,王洁收到了同心街道社区代办站工作人员送来的老年证,切实地感受到“零跑腿”的便利服务。

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绿园区同心街道将“一门式、一张网”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村,建立了15个社区代办站,为居民提供全覆盖、高效率的公共服务。

“以前一提到办理业务我就打怵,现在完全不同了,打个电话,工作人员一样一样地告诉我准备材料,然后,又直接到家里来取,办好了再给送过来,这样的服务我必须给打满分。”王洁反复说着,“真是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啊!”

绿园区的社区代办站服务为全市首创,涵盖了老年证等无需本人到场的多个办理业务。居民只要将办理业务的全部材料送到代办站,工作人员便会代为办理,居民只需坐在家中等待“送货上门”。同心街道工作人员介绍,代办站也是“一门式、一张网”的升级版,如今代办已成为居民常选的业务办理方式,而“少跑一趟腿”也成为业务办理的常态。

不只如此,“一门式、一张网”综合改革推行以来,绿园区全面试运行网上大厅和手机APP受理审批工作,努力实现实体大厅、网上大厅、手机APP三方联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最终实现最多跑一次或“零跑动”的目的,使“互联网+”成为审批服务的新常态。

康复进家庭

专业服务来串门儿

“大爷,靠墙站好,抬左腿,再来一次。”在正阳街道万福社区居民马志学的家中,他缓慢但认真地完成着康复师的指令,动作做不到位时,他总会羞涩地笑笑。每次50分钟的康复训练是他痛苦又快乐的时光,他知道,咬牙坚持完成指令,离康复就又近了一步。

64岁的马志学2000年患病,导致左侧上下肢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全靠老伴儿照顾。2016年,马志学申请了绿园区残联免费家庭康复服务,由定点专业康复机构为其提供上门服务。

“每次康复师上门服务时,他都可听话了,他觉得他们更专业,效果更好。”连续3年的康复训练使马志学病情逐渐转好,老伴儿赵忠媛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除了正常训练,康复师还会在饮食方面给家属很多建议,其实我现在也接近专业了。”爽朗的笑声驱散了患病的阴霾,老两口表示,这些变化都离不开实实在在的民生服务项目。

今年,绿园区残联针对康复进家庭项目提标扩面,出资40余万元,为360名因脑血栓、脑出血、脑萎缩、脑外伤等造成偏瘫、肢体残疾的居民提供精准、定向康复服务,每人每年服务36次,通过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由此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扫除“盲区”

笑迎幸福来敲门

“天黑得越来越早了,以前我要是晚上想出门溜达就得‘过五关,斩六将’。”家住林园街道万盛社区老城西乡政府家属楼的王琦老人慢悠悠地说道,“楼道没有灯,老伴儿和儿女都怕我摸黑摔倒,不过现在不怕了。”老人穿戴好衣帽,推开门,跺下脚,声控灯亮了,楼道被暖暖的黄色灯光笼罩。

王琦一边下楼一边指着墙上规规矩矩的护线板称赞,“看这活儿干得多细,多专业,而且楼道灯坏了打报修电话就有人维修。”老人介绍,以前,邻居们会自己扯线安灯,灯泡坏了也不能及时更换,电费还比现在多一倍。

老城西乡政府家属楼小区共有5栋楼,200多户居民,物业弃管七八年来,楼道内的声控灯损坏较多,给居民带来诸多不便。绿园区在全市率先启动的弃管小区黑楼道亮化工程为居民扫除了门前的“盲区”。

黑楼道亮化工程被纳入今年的建设幸福绿园行动计划,通过前期走访和排查,投入资金140万元,为118个弃管小区、359栋楼、1465个单元安装了近万盏声控灯,目前,工程已经结束。自此,绿园区弃管小区居民彻底走出了“摸黑时代”。

(撰稿朱怡 摄影孙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