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破解制约人才创业创新障碍研究

发布时间: 2016-08-09
来源:先锋网
字体显示【
打印
分享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在所有创新要素中,人才要素最关键。如何破解制约人才创业创新障碍,落实“大众创业、万众联创新”方针,实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人才创业创新活动蓬勃发展,是欠发达地区提升经济质量实现赶超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破解人才创新创业障碍,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们对长春市人才创业创新的障碍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先后走访各类企业38户,访谈企业高管、中层、科技人员、生产一线人员152人;走访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29个学院,访谈机械加工、物理、化学、计算机、医疗、畜牧等门类专家学者148人;另外向74户企业下发调查问卷320份,回收问卷298份。根据访谈和问卷结果,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长春市近年来破解制约人才创业创新障碍的主要做法

长春市近年来一直立足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人才比较优势,突出新常态下人才工作的主题,加快构建政策引导、行政推动、市场化运作“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努力推进人才创业创新工作,在破解人才创业创新障碍上深入探索,积极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全力打造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以政策创新破解创业创新障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针的落实和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矛盾,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体制机制壁垒严重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特别是政策创新整合力度不够,还缺乏与之相配套的风险投资、科技评估、成果孵化等平台,严重制约了创业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按照以政策创新推动创业机制创新的要求,从2011年开始,率先在高新区建设东北地区首家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在政策创新上先行先试。

一是以政策创新引领创业机制创新。借鉴中央支持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政策和武汉、西安等地经验,对过去出台的人才政策、产业、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先后出台《长春市支持人才特区建设若干意见》及补充意见,共12条支持政策和26条补充意见,在智力入股、成果转化激励等方面进行大胆突破。其中,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入股最高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从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项成果完成者和转化实施者,这两项条款在东北地区具有标杆意义。启动实施了“长白慧谷”英才计划,五批评选89人,资助资金2700余万元。实验区启动后,集聚了各类海归人才1000多人。高新区被评为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5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二是构建人才竞争新优势。扎实推进东北亚人才基地建设工作,依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和吉林大学,深入开展人才工作创新研究,为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充分发挥人才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放大效应”,打通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之间信息壁垒,促进创新人才向产业流动,创新成果向产业集中,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推动人才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示范性区域环境。探索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完善人才投入绩效评估体系,提高人才投入资金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注重人文关怀,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广泛宣传人才试验区的优惠政策,集中展示试验区建设的丰硕成果。深入开展“青年科技英才”、“长白慧谷英才”评选活动,打响长春人才品牌,引导全社会了解人才、关注人才、支持人才,真正把高新区建设成“长吉图”的人才先导区,把长春市建设成优秀人才向往和汇聚的地方。

(二)创新集聚人才的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转变。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建设,要求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和人才服务上加大创新力度,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根据人才智力流动和科技信息传播的特点,以数字化手段为突破口,提出了全新的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目标,重点建设长春人才港平台和长春人才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一是启动建设信息化人才集聚服务平台——长春人才港建设。把人才引进、技术对接、政策宣传、人才服务等功能融于一体,搭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引入10个县市区、5个开发区、12个政府部门,发布人才类政策30余项;入驻企业120余户,发布科技成果信息124项,人才信息5000余条。集聚了政府政策资源、高校科研资源和企业需求资源三种资源,构造人才引进、教育培训、金融扶持、技术对接和创业孵化五项功能,计划用3-5年左右的时间,把长春人才港打造成优质的人才工作服务平台,全国性的人才引进和技术对接窗口,一流的智力要素、科技要素与金融要素集聚的港口。

二是建设实体化创业创新融资服务平台——长春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以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优化科技金融服务方式,创新科技企业融资模式,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努力建成科技企业的“融资基地”。中心已入驻投资、担保、小贷、基金、银行和中介机构25家,与近百家签订了合作协议。建设了长春市科技企业数据库,入库企业超过300户。长春农商行高新科技支行创新金融科技产品,开展科技贸易融资、科技保险增量信用融资、科技票据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组织长春捷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吉林省众信科技担保有限公司、银联商务有限公司三方签订了互联网+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构建综合支撑创新发展服务体系,引导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向科技企业集聚,解决融资和成果转化难题。探索开展了互联网+理财业务(p2p),全年为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超过12亿元。

三是建设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进一步发挥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强化市场化运作这支“手臂”,把握好政策创新切入点,让人才政策直接与各类用人主体尤其是企业挂钩,充分调动企业人才开发积极性,提高人才工作市场化程度,增强人才发展活力和后劲。放开人才资源培养、开发、流动、评估、使用,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促进人才资源流动。打破市场壁垒,打破行业垄断,扩大人才资源市场主体建设。充分尊重企业的人才开发主体性作用,鼓励企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从政策扶持和激励入手,引导企业与人才广泛对接,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

四是强化职能部门服务功能,扩大人才创新创业的空间。结合职能部门工作,利用部门职能开展人才培养、引进、科研、流动、创业等工作。通过企业发展,推进人才资源开发,注重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发展。通过政府推动,建立产业人才高地、人才改革实验区、人才工作室等形式,为人才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同时,拓宽人才服务领域,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人才服务的重点要向创业引导、人才对接、社会组织参与人才工作等服务延伸,搭建人才与企业对接平台,畅通人才服务产业的渠道,从根本上提高域内人才资源效能。

(三)以民营企业和重大工程为核心,引领人才资源集聚。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实施重大人才工程,进一步创造市场主体平等竞争机制,优化结构布局,完善入选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入选各项人才工作中优秀人才的作用,以集聚海内外优秀高端人才集聚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13年,制定下发《为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人才支持若干意见》,从政策层面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扶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坚持“非禁即入”,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所有领域一律向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放,所创办的企业享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平等的待遇,各地各部门不得设置限制条件。推进注册资本构成多元化,允许民营企业创业人才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林权、拥有的其他公司股权等作价出资,其比例可占注册资本总额70%。允许民营企业创业人才提前开展经管活动,允许前置许可要件不完备的企业先登记注册,确认法人主体资格,一年内完善相关手续。允许延长注册出资期限,试行注册资本货币“零首付”,企业自成立之日起3个月内缴付不低于20%(最低3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金,剩余出资可在2年内缴足。

二是实施海外人才引进“百人工程”。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和各类开发区引进国外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鼓励海外高端优秀人才带成果、带技术、带团队来长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领办创办企业。对引进的国外科技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按《长春市关于支持“人才特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执行,对兼并国外先进科技型企业和聘用国外专家的并获得省政府奖励的,给予1:1配套补助。

三是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创业持计划。每年扶持100名有专业利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或人才团队创业,扶持资金最高为5000万元。鼓励科技人才来长春市创办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经国家认定科技型创新企业3年内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市级留成等额奖励给企业;对科技创新型中小民营企业获得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项目,给予50%资金匹配。鼓励职务发明的主持者和重要参与者技术创新创业。市、县(市)区两级政府以奖励或预借资金的形式对职务发明入股给予支持,其中预借入股的资金可以从入股分红中逐渐归还。市政府对有特殊贡献的个人和对国内、省内首台(套)装备的研发人员,依据其做出的贡献给予奖励。

四是促进重大技术平台对全社会科研人才开放。面向民营企业开放一批在长高校院所、企业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检测中心等重大产业技术平台,五年内由市财政对需求方给予不超过技术服务合同金额15%的补贴,单个项目补贴不超过15万元,对平台提供方一次性给予50万元补贴。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民营企业自建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经认定按国家、省、市不同级别一次性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的资助。

(四)加大创业创新保障,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法制化水平。人才政策是实现人才工作法制化的重要内容,以政策创新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既是深化人才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欠发达地区在激烈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的现实选择。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提高人才工作法制化、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全面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和实践。

一是宏观统筹,搞好人才政策的顶层设计。2014年12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把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6项优惠政策推向全国,同时,围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还将在中关村进行新的政策试点。长春市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国家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研究制定新一轮人才发展政策,包括《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政策》等,明确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任务和政策措施,以此带动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思考、系统把握和具体落实。

二是抓好人才政策与相关政策的衔接配套,提高政策的实效性。对现有相关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和资源整合,指导相关部门在制定行业政策时,充分考虑人才要素,在招商引资中积极招才引智,规划产业发展时兼顾人才匹配,制定科技政策时考虑人才支撑。对那些效应强、作用明显的人才政策,进一步规范运作、科学实施,对作用突出、效力不明显的政策要及时调整、健全完善。

三是推动政策的集成创新,提高政策的系统性。进一步融合创新要素,探索建立产业、科技、人才、金融“四位一体”创新机制,把人才政策与科技、产业、金融政策结合起来,引导海外、域外高端人才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到产业一线了解需求、寻找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转让、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生产活动。引导企业主动与海外、域外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合作联盟,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创业机制。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结合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围绕发挥人才效能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种需求,统筹谋划,建立集成式政策创新体系,增强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五)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集聚创业人才的人文吸引力。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是人才引进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围绕人才最关心、最直接的环节,进一步健全服务措施,改进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

一是大力开展人才专项服务工作。开展了有突出贡献专家评审工作。开展长春市第六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申报评审工作,将域内所有非机关类机构纳入人选推荐单位,按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社会科学、加工制造、农林水利、教育卫生、农村实用人才、社工人才等8大类18个小类,评出长春市第六批有突出贡献专家150人。同时,积极筹备突出贡献专家校企对接、创业沙龙、行业人才圈互动等活动,大力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撑。出台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公租房政策,先后为两批50余名民营企业引进的外地优秀人才提供公租房,为引进人才提供了较好的生活基本保障。

二是梯次推进人才创业平台体系建设。在战略层面上,加快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北湖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建设步伐,深入推进与中科院、中关村战略合作,积极引入先进成熟的成果转化和筛选机制,完善各类孵化器产业孵化功能,提升人才创业的服务水平。积极创造条件,投资建设和引进一批科研服务平台,支持民间资本创建服务机构,为人才发展提供多样化服务。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队伍。加强与在长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鼓励科研人员领办创办产业实体,推动科技成果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转化。

三是大力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长春人才港”服务功能建设,构建一个管理统一、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人才管理服务系统,打造东北第一家综合性的高端人才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机制,支持高层次人才在高起点上出成果、出效益。加快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公寓等服务设施建设进度,建立从人才创业咨询、项目评估、工商注册等一体化服务绿色通道。围绕社会保障、配偶安置、企业创办等方面,完善引进高端人才子女就学保障措施,建立海外人才就医就诊贵宾通道、签证服务绿色通道、驾照服务绿色通道。

四是不断推进金融保障体系建设。结合国家级“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园区”、“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政府引导资金、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聚集各类投资机构和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本土化的创投公司,构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人才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为推动人才、科技、金融的有效结合,研究制定加快风险投资发展和风投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意见,建立风险投资项目库和人才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资本运作人才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创业发展。

五是以创业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创业文化氛围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人才,支持人才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利用《中国日报》、《科技日报》、《香港大公报》、《今日中国》等报刊和媒体,对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建设工作进行了系列报道,不断加强集聚人才的舆论氛围营造。挖掘报道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扩大宣传范围,激发企业做好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依托大连海创周、广州留交会及各种招商活动,宣传推介人才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长创业创新。

二、我市人才创业创新问题与机遇并存

立足我市产业与人才互动发展形势下,在持续推进人才创业创新工作基础上,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专家学者期望,明晰了人才创业创新存在的问题,也看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一是创业文化不够浓厚,创业创新后发优势明显。我市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区域,民营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市场经验、创新意识、创业智慧还需要进一步积累。人们独立创业意识不强,风险精神和创业理念不足,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创业共识和创业动力,尊重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不浓。二是草根创业规模较小,小微创业人才开发潜力巨大。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国有经济比重偏大,小微企业发展空间不足,创业人才规模不大,总量不足,迟滞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尽管从2011年起,小微企业户数增增幅较大,但与长期以来国有经济积累的人才和资源相比,与南方发达城市相比,无论从人才规模、创业意识和创业环境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创业的人才链条不够完整,社会化的人才开发能量存在较大空间。受传统体制机制影响,在长中省直高校院所、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科研成果无法顺利在当地转化。科技、资本市场发育不够成熟,还缺少在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搭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桥梁的对接平台;创业人才链条中,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专业化的科技成果经纪人、高端工艺工程师等人才数量不足;一些企业对于现代化生产要素、融资渠道、项目包装、政策红利等方面利用不充分,缺少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为之咨询服务。社会力量投入到人才开发、创业创新还不够强大,大部分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性组织,功能发挥不够。四是社会整体环境不够优化,创业创新服务空间广阔。政府各相关部门中制定了有利于推进人才创业创新的支持政策,但系统化程度不够,存在人才政策碎片化现象,有些政策落实的不到位,没有形成应有的政策合力。

三、破解人才创业创新障碍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破解制约人才创业创新障碍,重点在于采取有效的实际措施,把国家人才战略和省市人才政策落到实处,以扎实的工作和可行的办法,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激情和动力,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创业创新实践,把科技成果不断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从而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激发创业创新动力,培育浓厚的创业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我们要立足长远,多做打基础的工作,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创业文化的深厚底蕴之上,为创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力动力。

一是开展“创业人生”宣传活动。系统宣传基于创业创新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摆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侈淫靡之风,大力宣传创业光荣、创业高尚、创业有意义的崭新人生观念,逐步树立人生的价值在于勇敢创业不断创新的新思想。

二是开展创业政策解读活动。整合分散在发改、工信、科技、人社、农业等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政策,通过报刊、电视以及自媒体平台,大力加强人才创业创新政策解读,剖析创业流程,向全社会公开获得政策支持的途径和渠道,给每个人以平等的创业创新机会,逐步建立普惠的人才创业创新鼓励和支持政策体系。

三是开办创业人物典型宣传电视节目。通过定期开展创业人才典型访谈节目,以生动鲜活的实际例子鼓舞人们的创业创新热情,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大力培育尊重创业,鼓励创业的创业文化。

四是加强创业创新激励。开展创业创新人才激励,积极推荐申报市级、省级创业创新项目资金扶持,申报各级优秀人才评选,建立年度优秀人才评选机制。建立优秀创业创新项目奖励机制,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创业创新项目,给予一定数量的物质奖励,并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产品孵化、企业融资、上市辅导等相关服务。提高创业创新人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通过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选树创业创新典型等手段,提高创业者创新者的社会地位;加大推荐创业创新典型人物进入人大、政协,参与政府决策,提高创业创新者的政治地位。

(二)加快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实验区的辐射和带动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突破,不仅是人才工作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创新集聚人才体制机制的切入点。我们一定抓住机遇,大胆探索,积极创造经验,推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切实增强人才工作合力。作为全省惟一“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我们要按照省委组织部的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合力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充分调动发改、工信、科技、人社等部门的积极性,以宽广的胸襟、开放的理念,敞开大门,聚才纳贤。指导高新区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突破,为集聚人才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充分调动各类用人主体的积极性,提高人才集聚的市场化程度,增强人才改革试验区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

二是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示范性区域环境。注重人文关怀,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广泛宣传人才试验区的优惠政策,集中展示试验区建设的丰硕成果。深入开展“长白慧谷英才”评选活动,打响长春人才品牌,引导全社会了解人才、关注人才、支持人才,真正把高新区建设成“长吉图”的人才先导区,把长春市建设成优秀人才向往和汇聚创业创新的首选区域。

三是逐步强化实验区的辐射和带动力。大力推进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等人才载体建设,抓配套、抓长效、抓服务,真正把人才试验区建设成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总结和梳理人才改革实验区的成功经验,以典型带动的方式向其它开发区和县市区进行辐射,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内建立新的人才改革实验区的,以区域突破带动人才创业创新实践的深入开展。

(三)推进人才工作机制转变,强化人才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利用数字信息手段,创新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继续探索人才服务功能转变,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融资服务模式,深入推进人才创业创新活动。

一是进一步加强长春人才港建设,建立互动性的创业创新人才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掘网络平台沟通互动便利的特点,及时征求社会对人才创业创新服务的新观点、新建议、新手段,不断实现人才工作职能转变。通过网络功能实现人才工作部门、职能部门、社会力量,以及各类创业创新人才在同一个交流平台的在线互动,提高创业创新信息的时效性。在线发布和解读人才相关政策,形成在人才办牵头下,发改、工信、科技、人社、农业等部门,共同为创业创新人才打造提供咨询的新渠道新机制。及时发布和更新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人才的岗位目标信息,建立人才与企业的沟通协商渠道。发布科研成果信息,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对接效率。引入金融服务、法律咨询、会计审计等专门性机构,利用人才港平台发布资本信息和服务内容,为企业和个人创业创新提供财务管理、法律规范、融资风投等方面的便捷服务。努力把长春人才港打造成融政府服务、人才交流、科技对接、资本流通、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大人才港”。

二是完善长春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职能,强化对科技型企业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着力打造商业融资服务、股权融资服务、高端企业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专项服务五大业务板块。进一步推进上市咨询辅导,组织银企项目对接会、专家讲座、金融周末下午茶等活动,为科研人员和企业家提供人才孵化、项目孵化、企业孵化等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科技企业,构建技术创新招投标支撑服务平台;构建科技金融战略合作伙伴支撑服务平台,开展针对科技企业与金融、投资、中介服务机构交融互助而形成的战略合作提供的对接服务;借鉴中关村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经验,搭建 “三创驿站主题交流平台”,与省科技厅共建“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会”, 构建人才资源开发对接支撑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线上融资业务,上线运营p2p融资业务,为科技企业创业创新提供快捷的网络融资服务和保障。

三是积极探索新平台新模式,多维度推进创业创新活动开展。鼓励思想创新,支持行动创业,积极引进和加速新平台建设,为创业创新提供充足的土壤。鼓励草根创业,发展众筹创业,扶持单点创新。推进电商创业,大力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活动。支持创客空间、车库咖啡、三众创业等新型创业创新模式,建立金融下午茶、博士沙龙、药圈等一批头脑风暴创业创新活动形式,培育创业创新氛围。

(四)重视小微企业创业人才队伍开发培养。小微企业创业人才是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的源泉,是规模宏大人才队伍的基础,无论发达国家还是东南沿海的迅速发展,都有力的证明了小微企业创业人才的大发展,是壮大人才队伍、实现产业迅速发展的必然阶段。

一是建立社会化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全放开人才开发市场,充分利用高校、企业人才培训中心、专业人才开发培养机构,大力开展培养小微企业创业人才。党委和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制定明确的标准,向社会机构购买培养服务,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小微企业创业人才开发培养。

二是规范小微企业创业支持标准。将分散于就业、农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创业贷款政策进行梳理,建立规范的支持标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确保所支持的对象能够最大限度的成为小微企业创业人才。

三是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典型奖励活动。对于成功创业的小微企业创业者,分类别制定标准,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其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传,一方面对创业创新成绩进行肯定,鼓励创业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引导社会个体学习榜样,鼓舞更多的人开展创业创新活动。

(五)培育专业化服务机构,完善创业链条。资本由金融机构流向企业、政策由政府落实到企业、科技成果由研究机构转移到企业,中间都需要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中介机构开展咨询与服务。培育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建立对接平台,完善创业创新链条,是实现企业最大化接受资本、技术、人才,以及政策红利等方面生产要素的最便捷途径。

一是完善专业的服务机构,盘活生产要素市场。一些企业对于现代化生产要素利用的方式、渠道不了解,以及政策法律等方面利用不足,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要尽快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完善专业化的咨询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融资、法律、财务、项目包装、政策应用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促进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人才创业创新的重要环节。现实中由于社会化对接平台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很多都无法进入企业实现转化,而企业中一些技术性难题也得不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沟通困难。要尽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培育成熟的科技成果市场,在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搭建信息、技术、项目交流桥梁,减少科技成果在研发与应用间的误差,实现最限度效率的一体化合作。

三是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精通业务的专业化代理人才队伍。开发培养一批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在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开展中介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研究与转化的最大效率对接。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由其代替科技成果发明人或发明机构,组织生产经营,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六)放开人才开发市场,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创业创新。在人才创业创新推进上,目前还具有比较浓厚的行政推动特点,社会资金和力量投入到人才开发、创业创新还不够强大。要进一步开放人才开发市场,促使全社会力量参与创业创新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企业开发培养人才主体性作用。企业是开发、吸引、使用人才的主体,也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渠道。要努力清除捆绑在企业身上的种种限制,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引领创业创新的核心力量,实现生产力的快速提高。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进入人才开发市场。支持社会力量承接政府创业创新规划,扶持社会资本直接创业,动员民间资金以各种形式参与人才创业创新活动,鼓励有条件和能力的个人及机构,从事人才开发服务、创业创新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等一切有助于人才创业创新的活动。

(七)破除创业创新制约因素,优化社会整体环境。要积极简政放权,消除不利于人才创业创新的障碍性因素,推进创业创新活动不断深入发展。

一是建立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完善综合配套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增加公共服务投入,提高社会保障,为创业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是探索新型科研成果管理机制。逐步改革科研成果的部门所有制度,赋予成果发明人更大的支配权限,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建立开放的公共实验平台,为有意愿有能力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个人或者机构提供实验服务,提高科研成果的自由支配度,增强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属性,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与资本相结合,实现向生产的转化。

三是加强人才服务,增强城市人才吸引力。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服务,畅通高端紧缺引进人才的子女就学通道,保障引进人才子女就学的需求,提高人才对城市的向心力。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为人才提供更加良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促进创业创新人才的身心健康。建设宜居的城市生活空间,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丰富城市业余文化生活,通过打造优质的人文居住环境,提高对创业创新人才的凝聚力。